前出师表读后感1500字参考(2)

关键词: 出师表,出师表读后感,出师表读后心得
涵樱0 分享 时间:
出师表读后感4

每次读《出师表》总是感慨颇多,文中许多观点,至今仍有许多深刻教育意义。字里行间,通篇凝聚着诸葛亮忠贞体国、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的精神。展现了他北定中原、谋求统一的坚定信念,言出肺腑,情真意切,发人深省,感人至深。总是被诸葛亮的那腔爱国热血和一颗爱国之心所深深感动。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肩负丞相之任、深怀托孤之情和忧虑国事之心,表达了他对蜀汉政权的忠诚,并以此来感动群臣,激发后主,报答先帝之殊遇,完成先帝之遗愿。其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读罢,不由让人心潮涌动。而此时的蜀汉,国力贫弱,后主昏庸,北方未定,汉室未兴,可谓内外交困,忧患深重。此种情势,要想实现先帝之遗愿,匡复汉室,何其困难,但这位老臣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觉得就是他的赤胆忠诚、勇于担当促使他下如此大的决心。忠诚,往往是民族气节的表现。回顾中国历史,忠诚美德久远传唱。屈原悲愤交加,自投汨罗,是忠诚;;魏征直言进谏,是忠诚;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忠诚。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地倒下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忠诚的篇章。和平建设时期,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张云泉……他们用共产党人的坚毅和刚强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他们的使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的忠诚没有惊天动地的炮火,没有铁骨铮铮的誓言,只有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平凡工作。

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尤其我们组工干部,一言一行都是一面旗帜、一个标杆、一种导向,更需要我们做一个忠诚于党的人,做一个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具体来说就是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有忠诚的红心。这是对党和事业的无比热爱,是忠于组织的信仰,也是一种信念、一种态度。我们要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认同,对党的决议坚决执行。要有维护组织荣誉的信念,立党为公的情怀,埋头奋进的执着。成为一个组织放心的人。

二是要有干净的底气。要给自己划定“高压线”、常敲“警示钟”,这样才能干干净净、清清白白。作为组工干部,绝不能因为别人高看一眼、抬举一点,就认为自己有权,就忘乎所以。要懂政策、讲规距、守纪律,小节紧守、大节不亏。成为一个清廉自守的人。

三是要有过硬的本领。作为一名合格的组工干部,必须业务过硬。认识到学习是提高素质能力和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做到勤学善思、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同时积极了解大局、服务大局,找准自身定位,找准工作结合点、关键点和着力点。成为一个有水平、有能力的人。

四是要有不懈怠的作风。作风建设永远没有休止符。我们必须带头加强作风建设,坚持组织工作无小事,从平凡的工作做起,一丝不苟。树立“干则必成”的决心,对自己的工作一抓到底,做到抓一件、成一件,抓而有效。成为一个埋头做事的人。

出师表读后感5

我不是个专业的文学评论家,不会字字珠玑环环相扣的评论段与段、句与句、词与词的关系,文化水平更未达到研究语句翻译、词句鉴赏。也许我的感受只是我一厢情愿,但是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作者真正的感受。

我在学这篇文章的时候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会冷不丁的出现这样一段话。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如果除去这一段,出师表全文是对刘禅的告诫与教导,上下文也能连上。再说当时情况是“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危机关头多提些建议,多出谋划策不是更有实际意义吗?

后来我想,诸葛亮,这个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小说中都如神一般传奇的人物,只不过一直都活在记忆中而已。

我可以想像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是怎样的境遇。他少年时便才华横溢,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他才华显著,当时的人却都对他不屑一顾,只有好友才相信他的才干。他希望得到认可,却有苦无机缘。他知道,他只能等,等到一位真正等发现他的才能,尊重他的才能,认可他的才能的人。

所以当当时的风云人物刘备到来时,他心中的欣喜之情可想而知。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刘备就像是他宿命中必会相遇的的人一样,在他二十六岁,正值盛年之时,来到了这破旧的草庐之中。

或许是对新主的小小试探,“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之后便是流芳后世的隆中对,诸葛亮此时才真正洋洋洒洒吐出了他对当世时局的见解。他的才能,在此时,真正如同宝石般散射出耀眼的光芒。刘备的“善”之一字,使他与自己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善”,是,对,好。翻译成汉语也许译法不同,但对于诸葛亮来说,这样的认可,这样一个君主的认可,就像点亮了他的人生。

我也能想象出他的内心感受。“由是感激”,因为这感动奋发。这个人,这个甘愿屈尊就卑三次到他的茅庐中拜访他的人,这个能倾听他自己的见解的君主,这个甚至不顾兄弟的不悦,愿与自己称兄道弟的知音,就是自己今后的主人,他甘愿一生为其奔走效劳。这才有“遂许先帝以驱驰”。

他并不是刘备三兄弟之一,在关系好到能穿一条裤子的刘备、张飞、关羽三人之间,他这个后来者的位置总觉得有点尴尬。但屡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他与刘备几经征战,出生入死,同甘共苦。有时也留在巴蜀,整顿内政,让刘备没有后顾之忧。岁月流逝,这样的生活整整持续了一十七年。在此期间关羽败走麦城,张飞得知后整日借酒浇愁,殴打手下,终被自己的手下杀死。刘备悲愤之时不顾他人劝阻攻打东吴,大败。 转载请保留 

在白帝城,刘备临终之时托孤于诸葛亮。此时的刘备颠沛潦倒,已是年逾六旬垂垂老矣的将死之人。“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明明是试探。刘备毕生的愿望就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刘氏江山,怎么会交到诸葛氏手里?当他用沙哑的嗓音命令刘禅对诸葛亮“事之如父”之时,诸葛亮眼前仿佛出现了他与刘备相遇、相识、相知、同甘苦、共患难的全过程。

聪慧如诸葛亮,怎么会不懂其中的含义?多么讽刺,他一生甘愿为其效犬马之劳的人,在临死之时,作为一位君主,为了大汉江山,给了为自己几经生死的忠臣,一个试探。原来,他如此处心竭虑十几载,还换不回自己追随之人的小小的信任。

他仿佛又看见了在自己的破茅草屋里于刘备初遇的场景,那时的他还是白衣青丝,才华横溢的风流才子。但现在,十七年,让他尝尽了世间苦辣,一头青丝早已被岁月折磨的斑白。他想起初时对君主的钦慕,对未来的渴望,对于自己的君主并肩作战的欣慰,与刘备三兄弟在征战中培养出的深厚情谊。原来,即使被伤害,他也无法离开刘备,无法放弃辅佐后主刘禅,完成刘氏的千秋伟业。

于是他才道:“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又是岁月匆匆,五年间,诸葛亮整顿蜀汉内政,辅佐着昏庸的刘禅。每每午夜梦回,过去的种种交织在一起,此时的自己,才不像是世人称颂的如神灵一般的诸葛亮,而只是秉持着最初“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的执念,支撑着自己不要倒下,一步一步兴盛蜀汉的可怜的人。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短短的感叹,却跨越了他近半的人生。

人说:“诸葛亮善治国。” “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真乃天下奇才也。”“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

但是,至少是我认为。这样的诸葛亮,这样流芳百世,恍若神人的诸葛亮,不过是秉持着最初的执念,硬撑着自己一步一步走下去的人。

最初是怎样的东西,我一开始完全不能明白。只能模糊的认为,最初是羁绊人最深的记忆。

当一些事物改变的时候,我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它原来的样子,然后感叹一声“变化真大啊。”当一个人改变的时候,我们脑海中也往往会出现他最初的样子,或许情谊已被岁月消磨殆尽,但是最初的场景就像是美好的执念一般无法忘怀。我们会纠葛在最初与现实之间,甚至即使现在的人变化有多么大,即使也许自己眼中的最初在别人眼中不值一提,但是就是这样的最初,这样在脑海中经年不变的记忆,拉扯着自己,即使一次次被伤害,一次次失望,也无法逃脱记忆的追捕。


前出师表读后感1500字相关文章:

培根随笔读后感1500字参考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1500字5篇

《悲惨世界》读后感1500字5篇

复活1500字的读后感范文

围城读后感1500字左右5篇

围城读后感1500字左右大全5篇

百年孤独读后感1500字范文

《复活》读后感1500字范文

悲惨世界读后感1500字大学5篇

巴黎圣母院的读后感1500字参考

 

33736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