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1500字5篇(2)
推荐文章
不知道在哪里看到过这样的教育观点:你想培养孩子哪种品质,那么就为孩子创造可以表现出这种品质的环境吧,让孩子不断体验这种品质,当孩子表现这种品质已成了习惯的时候,孩子的品质也就养成了。所以,重视体验教育,反对说教,这是小林校长巴学园的成功,也是我们的教育所应该追求的!我想,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更是一个适时地反应,而不是教师站在讲台上的唾沫横飞,我们或许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日常的教育工作了,教师更需要培养自己抓住教育时机的能力,而非上好班会课的能力。
读着这本书,重新体验着童年时代成长的历程,突然意识到,这个历程其实是创造力和社会相适应的过程,也是人与人之间试探着相互理解和尊重的过程。在书的催化下,我们会不自觉地回忆自己的童年,可能我们都会觉得自己没有小豆豆那么幸运,能够进入那样神奇的学校,遇到那么好的校长……在现实的教育世界里,或者说成人世界里,似乎没有多少人能像小豆豆一样长大,“小豆豆”在成长的话题上便显示出了她独有的意义,我想也正因为这个原因,这本书才会让这么多的人感动,这么多的人为之动容。
这本书不仅让我们记住了一个名叫“巴学园”、由六辆电车改成教室的学校,更读到了一个儿童成长的旅程。这个旅程对于每一个人都很重要,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更重要。作为教育者,我们无力去改变一些制度环境,但是我们能为孩子做的就是真正去理解他们,以他们需要的方式来爱他们,来引导他们,为他们创造形成各种优良品质的环境。
窗边的小豆豆的读后感4
豆豆出生前我就看过《窗边的小豆豆》。当时在书店看书,一眼看到这本淡粉色的书面,没有看书的内容,感觉就应该是写童年生活的一本书。放假期间在家整理书橱里的书,又拿出来看了一遍。
自从有了豆豆,当我在对豆豆的教育上感到茫然烦燥的时候就会翻出来看看。慢慢地心情就会平静下来。当时给宝宝的小名叫做豆豆,除了因为简单好记,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本书,提醒自己可以象书中小豆豆的妈妈那样对待自己的孩子,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可以在象巴学园这样的学校里遇到象小林校长这样的老师。
《窗边的小豆豆》是日本有史以来销量最大的一本书,是日本著名作家、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黑柳彻子写的关于自己童年校园生活的一段纪实,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东京。小豆豆是她儿时的昵称,而之所以用“窗边的”作为定语,黑柳彻子在书的后记中这样解释道:“窗边”这个词给人一种被排除在外围,而不是处于主体地位的感觉。“当时我总是站在窗边等待着宣传艺人路过。”“而在第一所学校中,实际上,我隐隐约约地总是有一种被排斥感。”
有人把《窗边的小豆豆》说成是成年人的童话,把它和几米系列、麦兜麦唛系列混为一谈,并说什么“成人的童话很美好,成人的童话很无奈”。这本书并不是成人的童话,而是在讲述成人的童年往事,成年人可以从中找到很多属于自己的过去,小孩子可以从中看到他们现在的童年。童年是人一生值得回味无穷的东西,它和童话一样都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美好的回忆,但童年绝不等同于童话,童年始终是真实的,而童话纯属杜撰。
书里的小豆豆是一个充满天真情趣而又非常顽皮的孩子,有着善良的本性和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使小豆豆经常做出一些大人难以理解的事,因此她被原来的学校开除了,在妈妈的苦苦寻找后,她终于有机会进入到一所新的学校——“巴学园”。也就是在这所学校,小豆豆开始了对她一生影响最大的校园学习生活。小林校长是一个深懂教育规律而又理解孩子,有耐心、有爱心的校长。他的教育是一种人文的理性教育,是一种自然的教育。在这样的理念下,他能够认真倾听孩子与他的任何谈话,理性的去分析、去处理事情。在这样的教育下,小豆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原来老师眼里的坏孩子变成了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乐于学习、有自信、有远大理想的好孩子。这其中的变化,是与小林校长创建的教育理念分不开的。这种教育,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孩子是好奇的,是天真的,教育就要给孩子一个观察、表现、挑战的机会。小林校长正是不断创造了这样的机会,才使许多像小豆豆一样的孩子茁壮、健康的成长起来。小豆豆遇到的小林校长,以对孩子的最大尊重和信任,并以倾听孩子的方式,开启了孩子心灵的四重大门——好奇心、自信心、自尊心和同情心,创造了一个充满神奇魅力的教育神话。
小林校长每次看到小豆豆,就会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每逢这种时候,小豆豆脸上都会甜甜地一笑,然后又蹦又跳地答道:“是呀,我是好孩子!”并且小豆豆也确实认为自己是个好孩子。在她心灵深处树立起了信心,使她确信“我是个好孩子”。而且促使她每当要干一件事时,首先就会想起校长的这句话。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对小豆豆的一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作为一个孩子的妈妈,在这本书里,我很喜欢也很佩服小豆豆的妈妈这个角色。她是一个伟大的宽容的母亲。面对女儿被校方勒令退学如此大伤颜面的事情,依然疼爱着她的女儿,丝毫没有责怪小豆豆,撒了一个美丽的谎言后,默默地四处寻找适合自己女儿的学校。她找到了现代教育的理想国度——巴学园。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位懂得孩子的妈妈,在调皮的豆豆屡次犯错误的时候,她能够站在孩子的立场来看待这件事,而不是责备和打骂孩子,这给正在成长中的小豆豆减轻了心理负担,去掉了后顾之忧,这也是小豆豆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家庭教育因素。小豆豆的妈妈让我感动,她从孩子的角度、孩子的心理去看待孩子的行为,以一种宽容的心去解决问题。“心中有爱,才能发现爱”。心中充满对孩子的爱,以一双爱的眼睛去欣赏孩子,就会发现孩子更多的优点。孩子对成人的评价十分敏感。你爱她、喜欢她,她能感受得到,一旦她接受了你爱的信息,你说什么她都能听到心里去。
很多人都说自己很爱孩子,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这样的话的确很令人感动,可是为什么这样的爱总是得不到回应?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不知道如何去爱,不知道如何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我们常常以爱的名义做着伤害爱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我们不懂得“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因为不尊重孩子,我们经常做一些违背孩子自然成长规律的事;因为不尊重孩子,我们没有平心静气地倾听孩子的真实想法和意愿,总是毫不在意地打击伤害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因为不尊重孩子,孩子出了一点差错,我们就怀疑孩子的能力,然后就站在孩子的对立面,以否定的态度阻止孩子去观察、思考并用心去感受世界。“无论哪个孩子,当她出世的时候,都具有着优良的品质。在她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的环境的,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它们得以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在巴学园里,看着小豆豆的行为,听着校长先生的这番话,会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
每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没有选择的权利,每一个父母都疼爱自己的孩子,都希望孩子长大以后能够接受到最平等最有效的教育。如果良好的家庭环境和良好的学校环境互相配合,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的成长,不只是身体上的更是心灵上的健康。
书中的小豆豆是幸运的,她有一对最好的父母,她遇见了影响她一生的最好的老师。书中的小豆豆是幸福的,快乐而无伤害地成长,快乐而幸福地生活着。
希望我的小豆豆也可以遇到这样的好老师,而我在心里也不断提醒自己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给她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我们无法改变所生存的社会环境,但是却可以竭尽所能给孩子幸福。宽容地对待孩子,用心地对待孩子,用爱为她创造一个心中的巴学园。
窗边的小豆豆的读后感5
《窗边的小豆豆》是日本作家黑柳彻子根据自己的真实经历编写而成的一本书,在一个个充满童年乐趣与启迪纯真心灵的智慧故事中,我与主人公小豆豆一起分享着快乐与悲伤,一起感受着小林校长的教育智慧。
书中的小豆豆是一个普通的一年级学生,但她又与众不同,在她身上聚集了许多小孩没有的个性:第一天上课因为觉得学校的桌子和家里的不一样,不停地翻弄课桌盖;因为喜欢宣传艺人,全然不顾老师的讲课而站在窗边大声和他们打招呼;没有宣传艺人路过,她就向小鸟问好;美术课上,不按老师的要求画太阳旗,而画起了各式军舰旗;明明被罚站了却还刨根问底:“老师,我被罚站了,为什么呢?我做了什么坏事吗?”。
学校老师接受不了她的“调皮”,一个一年级的小女孩,就这样被贴上了“坏孩子”的标签而退了学。在一般人的眼里,小豆豆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问题学生”,她的成长令人担忧。身为教育工作者,如果有这样一位有个性的学生出现在我们班,我想大概我也会感到头疼的。
可就是这么一个“问题学生”,她却在一所全新的学校被校长称赞:“你真是一个好孩子”。是什么使她成为了好学生?我在书中我找到了答案。
我想小豆豆是幸运的,她有一个爱她、理解她的妈妈。都说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紧密相连的,的确,小豆豆的妈妈是充满爱心和耐心的。虽然小豆豆因为调皮而被迫退学,但是妈妈却没有对她进行训斥,而是帮她找到了一所适合她的学校——“巴学园”,这是一所与众不同的学校,是一个开放、自主、平等、没有束缚的成长园地。这里的课程、纪律甚至学校的环境设备,都与正规的学校不一样。在这里,豆豆接受了适合自己的教育:学会了关心别人,懂得了平等尊重,理解了宽容真诚。
学校的大门是两棵非常矮的树,没有围墙,学校的教室是由废弃的“电车”形成的。整个学校就只有50多个学生,没有固定的课程表,每一节课都是根据孩子的喜好而决定的,想先上哪门课都可以。如果上午就完成了一天的学习计划,下午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比如去寺庙或田野里散步看蝴蝶。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孩子们学到了各种各样的知识,这些是在学校里永远也学不到的。校长还请了一个农民给孩子们上课,从除草到播种到施肥,每个孩子都亲身体验,他们都拥有一棵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树。这种教育让人很羡慕,是的,任何一个人都是学习的老师,任何一个时刻都是学习的时刻。或许校长独创的教学方式在我们现在的教育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可在我看来,这种看似“乱糟糟”的教学方式却很能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随着年级的升高,老师就能逐渐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志向,以及对问题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这才是因材施教,才能最大限度的张扬学生的个性。
更幸运的是小豆豆遇到了一位很特别的校长——小林校长。和小豆豆的第一次见面,校长很认真倾听了小豆豆4个小时的“长篇大论”,这需要多么大的耐心啊!小豆豆的钱包掉到厕所里,她把粪坑里的东西全捞出来,堆成一座“小山”,小林校长看到后只说:“弄完之后要放回去喔!”小豆豆爱钻篱笆,衣服总是弄得一条一条的,为了让他们毫无顾忌地玩耍,校长请家长们给孩子穿上最破烂的衣服到学校里来。他会细心呵护每一个孩子,哪怕是一个生理友缺陷的孩子他也都一视同仁。让人尊敬的校长唯一一次发火是小豆豆偶然碰上的——在厨房里,校长冲着一个女老师发火,因为女老师对残疾的高桥君说了一句欠考虑的话。想想我们自己,天天都在用言语和孩子们进行沟通,但有时我们会因为一句不经意的话刺伤某个学生稚嫩的心,而小林校长却始终做到尊重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们的个性,“以人为本”,看到这,我不由自主对这个"头发稀疏,牙齿脱落"的老人肃然起敬。
巴学园每天的午餐都必须有校长规定的“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这是校长不想让小朋友们偏食而制定的营养午餐。到了晚上还可以在大礼堂里支起帐篷“露营”,听校长讲旅行故事。运动会的每个项目都是校长策划的,每个项目都能让孩子发挥自己的特长。那个在一般人眼中是残疾人的叫高桥君的孩子,在运动会上成了巴学园的骄傲。巴学园每天都发生着奇奇怪怪的事情。小豆豆可以在这个学校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情,随心所欲地实践她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对于小豆豆这样的“问题学生”,小林校长用自己的言行举止让孩子们感受到爱与平等,以至于学生散步的时候都不由自主的排成整齐的队伍,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学到了知识。校长高超的教育艺术逐渐激发着学生对老师、对学校以及对学习的热爱。我想,当巴学园里的所有孩子为听到“巴学园是坏学校”而感到愤怒,并把他改成“巴学园是好学校”的那一刻,小林校长应该是最幸福知足的时刻吧!
孩子探索未知的欲望总是很强烈,当学校宣布将有一辆新的电车教室到来的时候,孩子们的好奇心瞬间膨胀了。大家都在讨论这辆电车会从什么地方开到学校来,电车的轨道怎么铺设进学校,他们渴望能够亲眼见到。小林校长捕捉到了孩子的心,为了满足学生的探知欲,允许他们带着睡衣和毛毯夜宿在学校,等电车的到来,亲眼目睹新的电车教室是如何进入学校的。这对于只有上一年级的学生家长而言,夜宿学校肯定是一百个不放心,父母们总习惯于替自己的孩子打点一切,恨不得把自己的思维套用到他们身上,可是小豆豆的妈妈却独有创新,终于小豆豆在那个晚上,亲眼看到了电车进学校的过程,这无疑是书上学不到的,是校长和妈妈让小豆豆获得了其他孩子不可能收获到的知识。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秋生说过:不要把孩子放在与成人对立的强制的轨道,成人要尊重孩子、了解孩子、解放孩子,做到真正从儿童出发,倡导儿童本位。我们的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活泼天真的性格,可我们成人却常常从自己的立场,从我们的视角,借着爱的名义把自己以为重要的强加给孩子,从来没有平等理解地蹲下来问问孩子需要点什么,因为不理解,所以我们常常站在孩子的世界之外。我们是否应该考虑站在孩子的角度,给他们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说教;多一点耐心,少一点责骂;多一点宽容,少一点限制,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像小豆豆一样健康快乐成长。
看完了整本书,让我欣赏到了真正理解孩子,给予孩子自由的母爱以及小林校长独特的、“不可思议”的教育魅力,让我真正体会到了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我想这不仅仅是小豆豆的成长旅程,也让我经历了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和尊重的“电车之行”,这是这个暑假最有收获的智慧之旅。
“不要硬把孩子塞进老师设计好的模式中,要让他们在自然的环境中无拘无束。因为孩子们的梦想远比老师计划的还要远大”这是小林老师说的,是的,要是教育是一门艺术,那么我们的孩子就是一件件未经雕琢自然的璞玉,这些璞玉或许会有差异,但是,要相信,都是能成大器的,这就需要我们这些能工巧匠,耐心,精心,赋予爱心的雕刻,这是一个漫长而重大的过程,但是却是那么美丽且极具意义。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1500字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