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孔子电影观后感(2)

关键词: 孔子电影观后感,孔子观后感,孔子
泽璇0 分享 时间: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对话,也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印证,史书中有关于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的记载,而电影中编剧为了剧情的需要,让孔子去回忆他和老子的对话,此情节并无不妥,反而可以从他们的对话中表现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同异。

本片前半段紧凑有加,后半段却略有缓慢,这应该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毛病吧,结尾处胡玫导演用类似她执导的《汉武大帝》开头时武帝说司马迁的话语做结:是非功过,任人评说。

孔子电影观后感4

电影《孔子》在各大影城首映。影城继阿凡达上映期间一票难求的火爆状况后,又迎来了新一轮的票房热潮。近几天,影城1号厅排期基本为《孔子》,上座率达90%,据影城工作人员透露:有很多老人前来观影,也有很多人带着孩子前来观看。可见,孔子在中国是深得人心的,《孔子》的号召力也是值得肯定的。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跟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跟。

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跟场内的观众一起,很安静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孔子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跟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线跟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定淡定的眼神,礼义娓娓道来的神韵,仿佛孔子转世。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跟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韵,她天生就是一个好演员,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里。南子这个角色也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觉得可有可无,它一旦不存在,你会觉得缺了很大一块。孔子其实是惊艳跟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截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南子让世人看到了孔子并非神,孔子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南子虽然简单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跟信仰之间的取舍,实为一个看点耐人寻味,又怎么会是可有可无呢。

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

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

但不可否认,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症结点,表现起来就不会像看历史书一样晦涩难懂跟索然无味。这部影片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好的,故事情节跟表现手法都没有打水漂。

媒体的担忧,在现在看来有惊无险,《孔子》并不会因为阿凡达遭到票房威胁。中国的历史深得人心,孔子的礼义仁跟备受推崇,胡玫的实力也得到见证。

孔子电影观后感5

看完《孔子》我看到的是,坚定理想信念的人。人到中年、人到晚年仍在奔波劳累,而非颐养天年,并非享受天伦之乐。他为了国家而非为了自己。我看到的她是一个爱国之人。他爱西周时的礼乐制度,厌恶这礼崩乐坏的时代。他想靠自己的思想来挽救这个国家。

不过,在客观的评价中,我认为孔子并不适用于这个时代。社会生产力是逐渐发展的,时代的潮流是逐渐进步的。单从孔子想恢复西周时里约制度,我就认为他是退步的。他一心只为了自己内心的政治信念忘了社会现实。

对孔子一生的评价中,我只想到了一个字就是酸。出生时他的贵族家庭没落了。奔走于各国之间。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时,他被困住了。孔子在当时是不受重用的。可在死后成了万世师表。我想很大一部分人在生前没有名没有望,可在死后,却名扬天下。我认为这也是一种酸。名望,在死后有什么意思呢?只是单单的给他扣了一顶帽子,生前无所享受,死后孔子怎么会欣慰呢?只是后人为了孔子的成就。而表示慰藉而已。感谢孔子为我们留下这么持久思想渊源。


有关孔子电影观后感相关文章:

关于电影孔子观后感500字

有关于观看电影孔子后的感想800字5篇

孔子电影的观后感300字作文

周润发孔子观后感

八佰观后感作文400字

哲学类电影观后感600字

看八佰的观后感作文

你的名字观后感500字

重温红色电影心得体会

110075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