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车站的聚会》电影感悟及优秀影评800字【5篇】

关键词: 《,南方车站的聚会,》
景清10 分享 时间:

  《南方车站的聚会》将故事背景设定在武汉,在这个被称为“四大火炉”之一的城市,胡歌饰演的盗车贼周泽农在于对手团伙的火拼中意外枪杀了一名警察,警察为周泽农开出了悬赏30万元的价码。而关于观看《南方车站的聚会》电影的观后感以及影评,小编准备了以下文章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南方车站的聚会》观后感影评【1】

  看电影的时候总想到贾科长六年前那部不幸的《天注定》,一部是在原贾科长的武侠梦,而《南方车站的聚会》也算是属于刁亦男导演自己的一种武侠片的表达吧,并有幸刷新了国产电影的镜头表现尺度。在《白日焰火》中,刁导就曾设计让张自力和吴志贞第一次约会去看的电影是《侠女十三妹》,猜测刁导心中大概也有个武侠梦吧……

  这一次的周泽农和刘爱爱就好像是野鹅湖这片三不管的江湖上一对有情有义的江湖儿女。周泽农的逃亡之路,心中既迷茫,又渴望得到自由的远走高飞,但依然心心念念着想要再最后尽自己的能力去补偿自己的妻子与孩子完成对于自己罪恶的救赎;刘爱爱虽只是大哥手下被人调戏被人看不起的陪泳女,却也在一群无义的男人中表现出了难得珍贵的有情有义,在最后将奖励金交到周泽农老婆手上后,完成了自己的承诺与救赎……最后,两个已经无依无靠了的女人,挽着胳膊抓紧钱袋,一起战战兢兢的向前走着,相互对视,笑了一下,在那片暗潮涌动的环境下,两个弱小的女人面对前路的艰辛,大概心里也仿佛有了一丝难得的欣慰……

  刁亦男导演的视听技法越发的成熟以及充满了想法,霓虹灯光在暗夜中艳丽又充满危机,尤其那场众人穿着鞋底发光的鞋跳广场舞的戏份,原本看上去是那么灵动,但是当嫌疑人出现后那些跳舞的便衣警察突然一散而开,原本整齐的灯光鞋队列成了散在的危险信号,非常惊艳;而几场追逐戏的调度与剪辑平稳中充满凌厉,尤其最后那场筒子楼间的追捕戏份,墙上奔跑的影子,枪响后落在警察脸上的一摊血,又感受到了经典黑色电影的熟悉感觉。这样充满了想法与个人特色的国产艺术电影能够面世,值得一切的赞美!

  《南方车站的聚会》观后感影评【2】

  《南方车站的聚会》应是国内近几年最精致的一部电影,其最精致的部分在于对空间与场景的充分构思与想象。从场景与空间的构思、黑色美学的呈现以及电影调性的把控三方面而言,《南方车站的聚会》并不逊于刁亦男的前作《白日焰火》,延续黑色电影的探讨,并在几个要点中获得突破。

  场景与空间的构思是《南方车站的聚会》最具突破性的一个角度,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一个三不管的环湖城乡结合部,极尽混杂与破败。从城市人文规划的角度而言,这种地带根本谈不上社会场景,而大量现成的社会场景往往是大多数电影“拿来主义”的库房。把这样一个谈不上完整的场景空间玩出花样来,其实需要大量精细的布景及调度设计,从这些工作而言,《南方车站的聚会》的精细达到了近年华语的新高。大量破败巷子、围楼、动物园、公路、工厂、市集、餐馆、车站、荒地、野湖构成了野鹅湖的主要场景,如果只是纯粹“拿来主义”的使用,电影给人的精细感会大打折扣,在细心置景基础,电影在调度上的充分构思方才塑造了整体风格:荒诞中的生猛。

  在调度上《南方车站的聚会》让我喜爱的是这四点:首先最基础的是充分利用及制造场景的空间感及明暗光线来映衬氛围,场景设置颇具想象力;其次是运镜时在独立且混乱的破败场景中寻找贯通感,这与梳理电影人际关系有种对应;三是车辆与群演的走位安排来体现混杂性、营造持续的危机感,挑逗观众;最后是略微夸张的环境光色调,这种光调是缺乏城市公共照明的城乡结合部的自然霓虹灯照明,在电影中不分场合大量使用这种布光,映照出某种微妙的统一性,与电影整体基调契合。

  因为场景与空间上的某些特征,听到有许多批判消费国情、符号堆砌的声音。个人感觉不加思考的新闻片式堆砌可以谈得上消费,但若充分构思、纳入整体美学及叙事考虑,加以想象及发挥,其实是脱离社会符号意义的现实再创作,作为独立的艺术素材。

  黑色电影美学与电影调性可以放在一起讨论,这两者受创作者的经验影响比较大,感知与想象大于理解。从枪战、打斗等暴力场景呈现,影片中的暴力美学利落且充满想象力。调性与节奏上而言,电影基调的奠定的稍感慢了一些,但不影响整体呈现,影片放大了环境音(特别强调摩托车声,城乡结合部的声学符号)对情绪的挑逗。音乐相对则比较收敛,唯一用的比较重的是广场舞中的那首Rasputin,荒诞中带着点癫狂生猛的感官意志,其实那曲子便有奠定电影整体调性之意。

  演绎上,几位主要角色的个人气质实在太强,略出戏于所设之环境,剧作在人物塑造上的简练其实也并未赋予演员很大的演绎突破空间。该片各方面主要还是服务于风格化的表现,并在视听语言上获得了酣畅且精致的呈现。

  《南方车站的聚会》观后感影评【3】

  《南方车站的聚会》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胡歌的电影主演处女作算是让他在大荧幕上立住了。

  之前看到一些网上的评论后,以为这部影片是像《罗曼蒂克消亡史》那样刻意造作至极,为了制造风格而不管故事不求真实的所谓文艺片。

  看完发现彻底错了,这部影片非常接地气,而且有故事,有美感,可称得上是在烂泥一般的底层土壤里开出的美学鲜花一样的好片。

  故事讲的是胡歌饰演的偷车团伙小头目周泽农与另一个小头目因为抢地盘发生争执,被算计后仓皇逃跑时并误杀警察,进而被通缉的故事。

  被通缉的过程中,警察、算计他的小头目、妻子、皮条客、陪泳女怀着各自目的展开行动,整个故事层次丰满又充满悬念。

  故事中发生在社会最底层,在烂泥一般的生活中挣扎求生的底层人物众生相,让影片接地气到了极致。

  而精准的服化道和演员们那一口武汉方言的加持,则让这个电影中的底层社会显得异常地真实可信,绝不会让观众有出离感。

  但如果只有真实,就可能缺少亮点,显得平庸,而这部电影成功地在真实的基础上增添了不一样的美感。

  影片的光影运用非常有特点。

  很多场景都在夜间或室内进行,光线以暗为主,但不同色彩的加入、光线在人物身上造成的明暗对比,让很多画面都看起来特别美,美得定格下来可能就是一幅幅精彩的现实主义摄影作品。

  同时,各种影子的运用在电影中也时不时出现,起到暗示人物命运的作用,印象最深的是周泽农在破旧居民楼中奔逃时,他墙上的影子一直没有变小,仿佛是在预示着他最终难逃法网的悲剧命运。

  影片另一处鲜明的美学特征,体现在暴力之中。

  无论是黄毛骑着摩托撞上铁杆瞬间身首异处的肃杀利落,还是周泽农和猫耳打斗时将一把雨伞刺入对方体内并从背后撑开形成的鲜血伞花,都给人强烈的感官刺激,有暴力美学产生的美感。

  看了这部片子,不禁会联想到《无名之辈》《火锅英雄》这些之前同样取材自底层的影片,只是这部影片仿佛更进一步,直插入底层根部接的地气,同时还把暴力美学的种子植入其中,不得不说是一部难得的现实主义题材佳作。

18260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