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儿女《极限战争》观后感心得t体会(2)

关键词: 英雄儿女极限战争观后感,英雄儿女观后感,英雄儿女心得
淑娟0 分享 时间:

志愿军方面在敌情判断上出现了巨大的失误。我方把几乎所有的火炮和十五军的大部分兵力都集中到了西方山谷地,而五圣山方向只留下了一个连秦基伟自己也承认算不上主力的四十五师,区区一万来人。

《毛选》里说到,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比较有把握的比例是三到四比一。五圣山下敌方集中了六到七倍的优势兵力,至于火炮、飞机、补给等优势就 更不必说了,这场战役似乎已经没有再谈下去的必要了。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点半,战斗打响。

范弗里特计划用一天时间夺下五圣山前的两个小山包——597·9和537·7北山高地。这两个高地背后的□地里有一个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叫做上甘岭,这场战役我方叫做“上甘岭战役”,美方称之为“三角形山战役”。

美军320多门重炮,27辆坦克以每秒钟六发的火力密度将钢铁倾泻到这 两个小山包上。由于我方对敌主攻方向判断失误,在长达八个小时的时间里,前 沿部队未能得到有力的炮火支援,一天伤亡五百五十余人。

通往一线阵地的电话线全部中断,四十五师师长崔建功只能眼巴巴的看着敌人爬上前沿阵地,任由战士们各自为战。

抗美援朝战争中,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英雄壮举,激励和教育了几代人。他那奋不顾身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为人们所景仰,他的英雄事迹为人们所传颂。

黄继光,四川省中江县人。1930年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曾当过儿童团团长和民兵,被评为民兵模范。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7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作战勇敢,立三等功1次。

1952年10月,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所在营与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激战4昼夜后,于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受阻于零号阵地,连续组织3次爆破均未奏效。关键时刻,时任某部6连通信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担负爆破任务。他带领2名战士勇敢机智地连续摧毁敌人几个火力点,一名战友不幸牺牲,另一名战友身负重伤,他的左臂也被打穿。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他在多处负伤,弹药用尽的情况下,为了战斗的胜利,顽强地向火力点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时,奋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捐躯。在黄继光英雄壮举的激励下,部队迅速攻占零号阵地,全歼守敌两个营。

战后,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授“模范团员”称号。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他追记特等功,并追授“特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为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侵犯,保卫中国安全,派出志愿军于1950年6月至1953年7月赴朝进行的战争。

英雄儿女《极限战争》观后感心得4

穿越70年的硝烟,历史在这里定格,供后人凭吊和追缅

7月8日,北京市复兴路9号,军事博物馆。依着时间顺序走过历次战争纪念馆,也穿过喧腾的人群,大楼四层东头的展厅格外安静。透过虚掩的大门,依稀能瞥见“抗美援朝”的字样。

仿佛历史刻意在这里屏气凝神。

“整修内部,暂停开放。”工作人员指了指门口的公告牌:“展品都陈列好了,就等领导审查完毕,下周就能开放。”

这个始建于1995年的展馆,经过2000年-2007年的对外展出后,悄悄转入重新布展。此后,“撤馆疑云”一度在互联网上掀起轩然大波。

质疑,愤慨,也有泰然处之。还有人重温了这段粗缺疏离的历史,激起埋藏心底的最朴素的情感。

惜乎?幸乎?

无论众说怎样纷纭,曾经的光荣永不逝去。穿越60年的硝烟,历史总会留下一些定格,供后人凭吊和追缅。

老兵纪念

军博的官方网站上,仍留有抗美援朝战争馆过去的陈列内容简介。

根据介绍,该馆从1995年开始筹办,1999年10月筹建完毕,内部预展。2000年10月,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50周年而正式对外展出。

其时,展馆陈列面积1300平方米,展出历史图片近300张,文物900余件,其中“既有毛泽东、金日成、彭德怀等领导人亲笔签发的有关文件与使用过的物品,又有邱少云、黄继光等英雄人物生前留下的宝贵文物,同时还有大量反映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敌人的珍贵历史文物”。

2001年,该馆被国家文物局和全国博物馆学会评为“十大精品展”之一。

另一座大型的抗美援朝纪念馆,坐落在与朝鲜一江之隔的辽宁省丹东市。这里是当年志愿军入朝作战和凯旋回国的第一站,纪念馆也成为丹东的一张名片。

该馆始建于1958年,后经扩建,1993年7月27日,即朝鲜停战协定签字40周年时,新馆落成开馆。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为纪念馆剪彩。

新馆由陈列馆、全景画馆、纪念塔三大建筑主体组成,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其中,陈列馆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正面以抗美援朝浮雕群像为背景,中间矗立毛泽东和彭德怀的巨型雕像,两侧分别是志愿军战歌和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

纪念塔塔高53米,象征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字,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纪念塔正面是邓小平题写的“抗美援朝纪念塔”七个镏金大字,背面是记载志愿军英雄业绩的塔文。

露天兵器陈列场,陈列着志愿军曾经使用过的飞机、大炮、坦克,以及缴获对手的重型武器。

这个纪念馆,几十年间迎来了数百万人次的参观者,既有年轻的学子,也有退伍的老兵。今年4月中旬,朝鲜向我国开放旅行团,首批赴朝的志愿军老战士在出境之前,也选择先来这里合影留念。

丹东往北200多公里,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安葬着123位特级、一级战斗英雄,其中包括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等耳熟能详的名字。

而千里之外的浙江小城丽水,也有一幢普通农宅改建的抗美援朝展览馆。这个“志愿军老战友之家”,收藏了烈士的遗照,摄自朝鲜战场上的照片,当年志愿军战士穿过的大衣、棉鞋,缴获的美军子弹箱。

创办者程龙义是一名志愿军老兵,参加过上甘岭战役。起初并没有想到要办展览馆,只想为老战友聚会提供一个场所,挂上了照片和纪念剪报。慢慢的,来参观的人多了,连机关单位组织党员活动也想到这里,老程萌生了办展览的念头。

20多名当年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老战士、烈士遗属一起加入到了老程的行列中来,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希望吸引社会更多人参观、游览,让更多的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朝鲜之行

“那时候,打完仗能留下一条命就很知足了。”2009年本刊记者曾采访朝鲜战场归来隐姓埋名三十余年的一级战斗英雄柴云振,老人感慨万分。他说,数十年里念念不忘的只有当年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希望能再一起见见面、叙叙情。

老兵们大多都有这个心愿,岁数越大,念想越强烈。于是各地陆续成立起联络会,北京、成都、郑州、惠州……老兵的子女也牵头张罗起来。

如果不是为了替父亲完成那个心愿,张爱兰也许还在经营自己的超市。父亲是一名志愿军老战士,几十年过去了,一直期望能与当年的战友再见一面。2008年,张爱兰辗转几千里,终于找到那位战友,遗憾的是,战友此时已经过世。

2009年,张爱兰在郑州创办了抗美援朝老战士之家。很快,上百名老兵碰上了头,他们开始筹划去看看牺牲的战友。

2010年3月,朝鲜驻中国大使馆打来电话,朝鲜方面同意老兵们去为战友扫墓。

4月12日,朝鲜对中国公民旅游正式团开放。13日,首批22名老兵再一次跨过鸭绿江。

82岁的祝子清激动不已。他随身带着一块回国时朝鲜人民送的纪念手帕,几十年来一直珍藏着。“这么多年来,一直想回朝鲜再走走,看看朝鲜人民是否还记得我们志愿军。”

板门店、桧仓郡、兄弟山、松岳山,这些当年熟悉的地方又重新回到眼前。板门店本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因朝鲜停战协议在此签订而扬名于世。57年后,山村被一片葱绿包围,只是树木掩映下的炮筒以及肃穆的军人,依旧充满紧张气氛。

平壤以东100公里的桧仓郡烈士陵园,是朝鲜几十个志愿军烈士陵园中规模最大的一个,毛岸英的墓地就在这里。2009年10月,正在朝鲜访问的温家宝总理也来到这里敬献花圈。

陵园依山而建,四周苍松翠柏环绕。桧仓郡的负责人亲自做“导游”陪同,一路上指点着为老兵介绍。在入口处,朝方的负责人指着远处的一座亭子告诉老兵,那里矗立着四位志愿军烈士的浮雕,分别是邱少云、黄继光、杨根思、罗盛教。

平壤兄弟山志愿军烈士墓的行程让老兵胡中堂难以忘怀。他顺着墓碑上的名字挨个寻找,一个熟悉的名字突然映入眼帘。墓碑上的张富正是自己的战友,曾做过他的入党介绍人,后来由于部队改编,两个人分开,从此再也没有见面。没想到时隔近60年,会在这里找到他的墓碑。老人当场泣不成声。

两个月之后,第二批老兵赴朝。不同的人,相同的心情。

烈属苗务才的父亲牺牲在朝鲜战场。自幼没见过父亲的他,非常希望能去父亲墓地上祭拜。在平壤一下火车,他就急切地打开地图,与朝鲜导游一起寻找父亲牺牲的地方。

但天不遂愿,苗务才的父亲牺牲在江原道,“三八线”从这里横贯而过,大片地方被划为军事禁区,不对游人开放。

于是每到一处陵园,苗务才一样焚香、鞠躬、点烟,把从家里带来的粽子、柳树枝、新鲜麦穗,按照中国传统的祭拜方式祭奠给与父亲一样葬在异乡的烈士。

大叙事中的抗美援朝

1951年8月18日,志愿军政治部从朝鲜向北京发去电报提议:10月25日是志愿军入朝作战一周年,可否以此日作为志愿军抗美援朝纪念日,举行各种纪念活动。

十天之后,毛泽东在总政的报告上批语:同意。

新近出版的《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记录了这段史实。此外,还收录了毛泽东1953年9月12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讲话的节选,谈到了抗美援朝的胜利和意义: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伟大的,是有很重要意义的。

第一,和朝鲜人民一起,打回到三八线,守住了三八线。这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打回三八线,前线仍在鸭绿江和图们江,沈阳、鞍山、抚顺这些地方的人民就不能安心生产。

第二,取得了军事经验。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陆军、空军、海军,步兵、炮兵、工兵、坦克兵、铁道兵、防空兵、通信兵,还有卫生部队、后勤部队等等,取得了对美国侵略军队实际作战的经验。这一次,我们摸了一下美国军队的底。对美国军队,如果不接触它,就会怕它。我们跟它打了三十三个月,把它的底摸熟了。美帝国主义并不可怕,就是那么一回事。我们取得了这一条经验,这是一条了不起的经验。

第三,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政治觉悟。

……

朝鲜战场的胜利,对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是一个极大鼓舞,志愿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也成为国内文化工作者最好的素材。作家魏巍的朝鲜前线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很快风靡全国,“最可爱的人”成为志愿军此后几十年的一个别称。1956年,电影《上甘岭》上映,此后陆续有《奇袭》《英雄儿女》等等,构成几代中国人对抗美援朝的记忆。

进入新时期,1995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制作了大型文献纪录片《较量》,大量使用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拍摄的影像资料以及后期逐渐解密的档案资料,来回顾这场战争。

该片在一年内连映1500多场,荣获1995年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纪录片奖。此后,在1999年和2000年又多次复映。

但也有因各种原因没有向社会推出的影像。2000年前后,中央电视台酝酿拍摄电视剧《抗美援朝》。时任台长杨伟光后来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片子拍了一年多,大家审看了都认为可以播,结果来了个‘911’。世贸大楼刚被炸,你来个抗美援朝不太好,考虑到当时的一些情况,就没有播。”

2010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罗援少将在全国“两会”提案建议,隆重纪念抗美援朝作战60周年,缅怀、纪念共和国的英雄,正本清源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7月,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原副部长齐德学在北京日报撰文,辨析关于抗美援朝的几个史实,以军史专家的身份对坊间流传已久的若干疑问作出回应。

10月将近,“抗美援朝”在大叙事中的笔墨愈发浓重,这段历史也有望越辨越清。

但愿如此。因为在军事博物馆的访客留言簿上,有这样一行略显稚嫩的笔迹:“谢谢你,让我们铭记历史。

英雄儿女《极限战争》观后感心得5

70年前的今天,志愿军40军118师在朝鲜北部两水洞、下丰洞地区,与进犯的韩军步兵第6师前卫发生了遭遇战,全歼敌人一个营和一个炮兵中队,拉开了抗美援朝的序幕。1951年,党中央决定将这一天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关于上甘岭,我们不知道的,还有太多

一位军史研究者,曾经讲述过这样一段历史。

1952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两周年纪念日,十五军四十五师已在上甘岭经历了十余天血战。军长秦基伟连夜把保卫军部的警卫连也派上了前线,派往著名的597.9高地,这是他手中最后的机动兵力了。

而“联合国军”方面,恐怖的“范弗里特弹药量”被发挥到了极致,生力军韩二师取代被四十五师打得气息奄奄的美七师,大有一口吞掉上甘岭之势,战场形势万分危急。

攻击开始了,气势汹汹的敌人向志愿军阵地扑来。突然,枪声大作,敌人的身后炸开了锅——一支志愿军小分队,不知什么时候潜入敌阵,占领了一个美军修筑的堡垒。他们非常冷静,直到敌第二梯队集结完毕后,才开火猛打。

这个堡垒,就像一根刺,卡在张开血盆大口的“联合国军”咽喉,让它们始终无法吞掉志愿军。

因此,敌人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拔掉这根刺。

一个连的敌人摸上来了,还没接近,就被潜出堡垒的战士用手榴弹“热情招待”了一番;敌人派出一个班抵近侦察,发现没有什么动静,大概是志愿军都牺牲了吧,于是全连大摇大摆地站起身来,孰料三名战士突然呈战斗队形出现,对着它们一通扫射,该连遂溃。

四十五师师长崔建功在指挥所里看到了这一切,边夸战士们打得好,边问这是哪支部队派出的奇兵,一定要给他们记特等功。

然而,没有人知道。

所有前沿部队都说没有小分队派出。

第二天,敌人在美军飞机的掩护下再次发起了进攻,火光与硝烟中,五个志愿军战士的身影在闪动。

是的,只有五个人。

“联合国军”做梦也想不到,堡垒中只有五个人。

他们依托敌方工事,用敌方兵器,同数百倍的敌人决死搏杀。

一天,两天,三天,堡垒中的枪声始终没有停歇,直到10月28日,我军终于突破火力封锁,冲到了堡垒前。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堡垒外三位烈士的遗体:

一位烈士躺在鸭绒睡袋里,应该是牺牲较早,被战友安放的。

第二位烈士身上的棉衣已被炮火撕碎,子弹打穿了他紧握手雷的双手。

第三位烈士手指上还勾着手榴弹线圈,身旁的敌军尸体重重叠叠。

走进堡垒,第四位烈士的遗体在堡垒门口,怀抱一根爆破筒。

第五位战士跪在射击孔旁,怒目圆睁,手指还扣在机枪扳机上,走近一看,他也已经牺牲了……

后来推测,他们应该是秦基伟派出的警卫连战士,在连夜进入阵地时由于敌人的轰炸而迷路,误入敌阵。恰逢美七师和韩二师换防,那座坚固的堡垒其实是一座被放弃的营级指挥部,五位英雄正是这样潜伏下来,成为扎在敌人咽喉的一根尖刺,而且一扎就是整整四天。

在这四天时间里,敌人为了拔除这根刺,始终无法将第二梯队组织起来,投入对我军坑道的攻击。

在这四天时间里,四十五师一口气缓了过来,为上甘岭战役的完全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战事紧急,无法迎回烈士的遗体,因此没有人知道这五位英雄的姓名。

只有一句话,英雄们深深地刻在了堡垒的石壁上——中国人在此!

老约翰至今也想不明白,那个寒冬之夜,那群如原木般移动的志愿军战士,为什么要去“选择死亡”。

正如有的人至今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装备精良,后勤充足的“联合国军”,会败在装备落后,后勤受制,有时甚至连饭都吃不上的志愿军手里。

他们至今也想不明白——为什么207高地上的八位勇士,不撤退,不投降,慷慨悲歌,不为瓦全。

他们至今也想不明白——为什么上甘岭堡垒中的五位英雄,孤身敌后,依然毫不慌乱,智勇双全,威震敌胆,战至最后一人。

当然,他们也不会明白黄继光,不会明白邱少云,不会明白千千万万志愿军先烈。

他们会信口说:黄继光我不信,邱少云我不信,牺牲的都是被洗脑的炮灰,这场战争中国人失败了。

我很可怜这种人。

因为他们不能理解,从1949年上溯至1840年,这个国家任人宰割的屈辱。

因为他们不能理解,屈辱之下,这个民族奔腾百年的愤怒。

因为他们不能理解,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在先锋队的带领下,终于砸碎枷锁,走向新生的鼓舞。

因为他们不能理解,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片土地上的这些人,为保卫亲人,保卫家园,保卫未来所展现出的觉悟。

“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的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你听到了吗?这是烈士最后的告白。

你听到了吗?这是志愿军全体将士的呐喊。

他们梦想着终于有一天,同胞不再被人欺侮。

他们梦想着终于有一天,后辈不再历尽艰苦。

这是伟大的梦想。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所以他们爬冰卧雪,他们宁死不屈,他们血战到底。

这就是他们的伟大斗争。

这是一场起于鸭绿江,止于三八线的斗争。

这是一场智慧、勇气与血肉之躯,同飞机大炮坦克车的斗争。

这是一场初生的共和国,同世界最发达国家的斗争。

这是一场中国人取得最终胜利的斗争。

这是站起来的中国人,所进行的第一次伟大斗争。

记住他们吧,也许他们没有留下姓名,但我们知道他们共同的名字——中国人民志愿军。

铭记于心,实践于行,踏着先烈的足迹,朝着梦想的方向——向前,向前,永远向前!


英雄儿女《极限战争》观后感心得t体会相关文章:

抗美援朝纪录片《英雄儿女》观后感五篇

英雄儿女第一集《祖国召唤》观后感5篇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英雄儿女》观后感5篇

国家记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纪录片感悟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观后感心得体会五篇

观《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有感范文5篇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英雄儿女》观后感5篇

抗美援朝纪录片《英雄儿女》观后感五篇

为了和平第四集英雄赞歌观后感五篇

英雄儿女第一集《祖国召唤》观后感5篇

为了和平之英雄赞歌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为了和平第五集《万众一心》观后感五篇

观爱眼护眼光明未来近视防控有感范文5篇

33773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