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芳华观后感死死悲凉范文

关键词: 芳华,芳华观后感,芳华观后心得
涵樱0 分享 时间:

《芳华》故事源于2013年冯小刚和严歌苓的一个约定——因为两人都曾在文工团服役,成长的年代也差不多,所以约好创造一个贴近亲身经历的文工团故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芳华观后感,欢迎查阅!

芳华观后感1

在北京如此寂寂的冬夜,独自一人,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影院观看由严歌苓编剧、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影片结束,“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的片尾曲响起,满场观众仍在动听的旋律中久久不肯离去……

特殊的心境和际遇,更容易和文艺作品发生碰撞和共鸣。一个西南军区文工团的故事,演绎着那些被无情的国家机器和肆虐的时代车轮所碾压的善良和芳华,看似是那样特殊的背景,看似是那样个性化的经历,却无不折射着我们每个人的命运。

没有被善待的人,最容易识别善良。这句旁白,可以说是这部电影最动人的一句话。在满地鸡毛、破落不堪的现实面前,我们究竟应该选择做什么样的人?

忽然想起今年暑假,在上海浦东,朝阳义塾孙源源校长的一句话:

即使被骗,我依然选择相信。

这多么像历尽沧海桑田而矢志不渝的人生宣言?

当我看到故事的主人公刘峰拖着假手,被联防队员推推搡搡,却不得不低头“被讹”的时候,我的眼睛湿润了。

这就是一个好人、一个活雷锋、一个战斗英雄的悲惨“结局”吗?

刘峰实实在在是个好人。每次出门,大包小包不辞辛苦地给大家带东西;战友的手表太过名贵没人敢修,他便自己研究自己修好;食堂煮破的饺子总是他主动打来吃;做梦都想去上的大学,有人更需要,他便拱手相让;战友结婚没钱,他自己买材料亲手做了两个沙发;就连猪跑了,别人也是第一时间喊他去帮忙。

就是这样一个竭尽全力为别人服务的人,却没有得到大家真正的认可,他所做的一切在别人眼里只是“理所应该”。在他被下放的时候,除了何小萍,竟然没有一个人来送他。他在战争中失去了一条胳膊,但国家没有给予相应的认同,他只得跌落到社会底层,拖着残疾的身躯,苦苦挣扎。

他的善良,像撞到了一堵厚厚的冷冰冰的墙。电影中,没有清晰地展示刘峰在那样的境遇后真实的内心世界,他,能够承受吗?他,会后悔吗?

他的内心,究竟需要多么强大,才能扛过这一切?

这个世界,注定有一些真相会永远被埋没。

刘峰与林丁丁如此。在最关键的时刻,刘峰深爱的林丁丁选择了落井下石,编造了刘峰“腐蚀”自己的谎言,并制造了很多富有想象力的生动细节,让所有人把刘峰当做了“流氓”。几乎没有人站在刘峰这边,大家就那么幸灾乐祸地看着他从“活雷锋”的神坛上,重重地跌落人间。这样的时候,真相还存在吗?

何小萍同样如此。一个“假胸事件”淋漓尽致,没有任何证据,几乎所有人异口同声地认定,那个让胸罩耻辱地飘舞在蓝天之下的人,一定是何小萍。于是逼她交代,甚至粗暴地扒她衣服,渴望她的丑态被曝光而后快,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至于那个“假胸”到底是谁的,还重要吗?

生活中的事情大都如此,人们只是根据需要,来选择自己所期盼的“事实”。真相,往往取决于权威,取决于地位,取决于僵化的思想,而与事实无关。就像电影中的一个细节:

“红色江山都是我们家打下来的,溅你身水怎么了,怎么了?”

这样的逻辑就赤裸裸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才是决定真相的人,那个人,可能永远不是你。“溅你身水”,如果换成“泼你身泥”,换成“给你一个臭名”,是否照样理直气壮?

所幸,故事并未在灰暗的情绪中落幕。

当影片结尾处,刘峰与何小萍在站台长椅上安静相依,那一瞬间,似乎所有的苦难都化为乌有,美好终于像黄昏的阳光一样,温暖地洒下来。旁白声起:

“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可还是不难看出岁月给每个人带来的改变。倒是刘峰和小萍显得更为知足,话虽不多,却待人温和。”

那一刻,我知道,我们的人生仍然值得期待:青春的芳华易逝,但人性的芳华却可以永恒。虽历经苦难,但最后的“知足”和“温和”,何尝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何尝不是命运给予刘峰和何小萍的最珍贵的馈赠?作为好人,两颗善良的心足以相互取暖,过去的一切又算得了什么?我们何必纠结于苦难,纠结于真相,纠结于内心的挣扎和不甘,并在纠结中产生无尽的怀疑和幻灭?

多年前,我在大街上看到一个求乞的少年,跪在冷冷的风里。当我递给他五十元钱的时候,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惊愕和惶恐。要知道,那时候的我,一个月只有不足三百元的工资。朋友说,你太善良了,那很可能就是个骗子。

我笑笑,不语。真是骗子又如何?我只知道,孩子与我对视的眼神里曾有一瞬间的温暖闪过,如果那样的情景下,我没有伸出援助的手,或许我的内心留下的将是不安。

善良,不是为了寻求回报。一个人拥有金子般珍贵的善良的品性,这本身就是上天赐予的最宝贵的礼物。

巧合的是,看电影前,刚刚在北师大聆听了于丹老师的分享。她也谈到了《芳华》,谈到了善良的话题。

她说:当老师是奢侈的,我们要有教师的职业尊严,被那么多纯洁的心灵所期待,我们必须成为一个好人。一个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做好人不是为了别的,是为了对自己有个交待,呕心沥血,付出一辈子的努力,是为了让自己过得坦然。

的确,做老师不容易,做个有良知的好老师更不容易,来自社会、领导、家长、学生的重重压力,时时刻刻裹挟着我们,让我们常常喘不过气来,随时可能发生的质疑、误解、伤害,甚至会让我们在某些时刻心生绝望,让我们觉得生活是那么灰暗和茫然。

但是,所有的孩子都是有善根的,做一个老师,就不得不提醒自己,一定要做个好人,要努力成为一个成全更多好人的人。面对孩子,面对复杂的生活,不断提高我们净化自己的能力,除此之外,我们别无选择。

若干年前,我在一所农村中学教书。后来离开了那里。几年后我去那里办事,坐在长途客车上,突然发现路上一个小伙子,骑着破旧的自行车,边追边喊,截停了客车。在满车人惊讶的注视下,他三两步冲上客车,冒着满头大汗,跑到我身边,一把把我抱在怀里,激动地说:王老师,我太想你了。

而那,是我任教班级里中途辍学的一个孩子,我家访,我给他垫付学费,但最终无果。

那一刻,我对教师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是在北京开往常州的高铁上。我的邻座,是一个精神矍铄的老大姐。聊起来,她竟然也是教师,而且是15岁参加工作,到现在退休18年,仍然坚持没离开教育的人。我们聊了很久。她谈到对目前教育中只考虑成绩,不关注做人的深深的忧虑;她谈到高考改革给教育带来的新的思考和启迪;她谈到自己和学生间发生的那样一些细碎却意义深远的故事;她谈到自己坚持学习,了解国家政策,熟悉新的教材;她甚至谈到自己复杂的成长经历,以及家风给自己带来的深远影响。聊天中我知道,她原来在北京海淀区工作,曾经是第一批登上天安门城楼受到表彰的优秀班主任,而她七十一岁了,每周都要到丹阳来四天,原因竟然是为了帮助一个出了问题的小学生……恍惚间,我突然幻想,如果再过二十年,我也能像施大姐一样,那真的是教育赐给我的幸福。常州下车,她转车去丹阳。我坚持帮她拿行李箱,将她送到出站口。我想用这样最质朴的方式,向真正的教育人致敬。

一个好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就在于人格。而良好人格的核心之一,就是面对再多的无奈和无助,面对再多的不解和困难,也永远不对这个世界丧失信心。

哪怕生活已是破败不堪,哪怕未来仍然混沌不清,哪怕“江歌案”、“杭州保姆纵火案”、那些“扶不起来的老人案”仍然在身边上演,但:

即使被骗,我依然选择相信善良;

即使困惑,我依然选择相信善良;

即使委屈,我依然选择相信善良。

因为,善良,才是一个人永远不会衰旧的芳华!

芳华观后感2

双休日两天,把《芳华》一书看完了,相对于电影而言,书描写的人物更精,时间跨度更长,情节也更细,而且书中所表达的反思与思考也更深刻。不得不说,严歌苓的书的确令人不忍释卷,看起来不累,但却也透着一股淡淡的悲观与哀愁。写的不仅仅是文工团的青春芳华,可能也正是那一整个时代人的青春芳华。不是吗?在当时的中国,各行各业都有刘峰这样的“活雷锋”,也有林丁丁这样的利已主义者,既有小曼这样的被团队排斥者,也有萧穗子这样冷眼旁观者。

时代: 平凡 背叛

“我们是信仰平凡即伟大的一代人,平凡就是功劳,就是精英,好几十年我们平凡得美滋滋的。时代有它不可告人的用心,教导我们平凡了更平凡,似乎我们生来还不够平凡。”“正如那个时代对于人的要求:全因为他平凡,被塑成平凡的塑像,搁在冰冷的基座上。非得强调他的平凡,定性他的平凡,才能确保那份平凡的不变。平凡了,才好使唤;对我们来说,平凡的刘峰真是好使唤。”

“于是误了他一生,尤其他一生的真爱。因为偏偏天下女人在心底里,都是不信平凡的。”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因为大家平凡,没有个性,千人一面,正如工厂机器上的螺丝钉,因为个性的泯灭,才能让政治动员来得如此迅猛与高效。而也正是因为政治性高于个性的存在,才会有那么多悲剧的产生。

郝淑雯和萧穗子在文末的对话:“我们那时候真够操蛋的,把背叛当正义。”“那就是背叛的时代。时代操蛋。”“我背叛你的时候,真觉得满腔正义。”

当时的时代,试图控制一切,所以鼓励互相举报,鼓励互相背叛,鼓励互相监督。所以,有林丁丁对刘峰的背叛,有少俊对萧穗子的背叛,有惠雅玲对刘峰的背叛,有众人对刘峰的背叛。这一切背叛让我们对人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与思考。

刘峰:一个时代的好人

一旦被摆上了神坛,就被绑上了祭坛!

“那个刘峰,为我们修这个做那个,不停地做一堆无成就的琐屑事物,而做本身就是成就,日积月累,一大堆的无成就就是他的成就,他是个当今谁也不需要、谁也不尊重的人了,这种人就叫好人。”

他对所有人好,对自己心仪的对象小心翼翼地表达着好感,对脏活累活抢着干,坚持着不麻烦任何人,坚持着帮助所有人。这样的高大全,因为一个偶然的事件,而变成一个众人打骂的自我分析与定位的“最难听的坏话是刘峰自己说出来的,他说他学雷锋,内心是个资产阶级的茅坑,臭得招苍蝇,脏得生蛆。”

刘峰是一个好人,而且是身边的好人,但是作为人,他应该有七情六欲,应该有缺点,而因为宣传的需要,将他的优点与成就无限放大与神化,也就造成了众人对这种神化的人的怀疑,而一旦群众发现这种神化破灭的时候,那就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文中所言:“一旦发现英雄也会落井,投石的人格外勇敢,人群会格外拥挤。我们高不了,我们要靠一个一直高的人低下去来拔高,要靠相互借胆来体味我们的的高。为什么会对刘峰那样?我们那群可怜虫,十几二十岁,都缺乏做人的看家本领,只有在融为集体、相互借胆迫害一个人的时候,才觉得个人强大一些。”

这与《乌合之众》所言完全一致:“昨天受群众拥戴的英雄一旦失败,今天就会受到侮辱。当然名望越高,反应就会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群众就会把末路英雄视为自己的同类,为自己曾向一个已不复存在的权威低头哈腰而进行报复。”“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群体只会干两种事——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

芳华观后感3

本来没有打算去看冯小刚的这部电影,好几次从电影院出来,那种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钱的感觉让我决定以后,不再看国内那些所谓大导演的电影。

昨晚无意中看了一篇严歌苓的介绍,这部电影是由她的原著改编而成,而且有好多电影都是出自她的作品,比如《金陵十三钗》、《归来》、《天浴》、《一个女人的史诗》、《少女小渔》,电视剧《幸福来敲门》也是由她的原著《继母》而改编。好奇于这是怎么样的一个女人啊,心中不免泛起了倾慕之情,便决定去看看。

34958 78